.........為怕有人看不懂
(真是的真是的真是的真是的真是的真是的真是的真是的真是的真是的~!!!)
前半來自"綺羅堆裡埋神劍 蕭鼓聲中老客星"
是為舊版射鵰中, 桃花島某亭上的對聯
以示東邪形象, 謂名士在聲色中消磨志氣的落拓心境、惆悵情懷
後半來自"桃花影落飛神劍 碧海潮生按玉簫"
新版用以更易上述對聯
寫的是東邪最得意的二項武功, 頗有沾沾自喜之意
是謂隨時間變遷, 人物的形象(作者的觀感?)亦有所不同
以自況也
2007年1月29日
2007年1月21日
2007年1月20日
經典---MoTaS
人說病中宜讀宋詞, 然而我頭昏腦脹得甚麼齊天樂水龍吟都認不得了
倒是玩遊戲卻行
http://www.albartus.com/motas/
找東西還沒甚麼, 當中的邏輯題有夠多有夠恐怖的
攻略網上會找到很多
還是比較喜歡submachinr
倒是玩遊戲卻行
http://www.albartus.com/motas/
找東西還沒甚麼, 當中的邏輯題有夠多有夠恐怖的
攻略網上會找到很多
還是比較喜歡submachinr
2007年1月10日
我認真了......囧
敝人與潘國森先生素未謀面,亦不相識,只曾讀過他少量著作。倒是「好管閒事」這點似乎跟他挺相像的。近日於圖書館見潘先生所著的《解析射鵰英雄傳》遭人塗污,深為之不平也。蓋書乃屬圖書館所有,不敢損污,遂另紙記錄貶抑之言辭,並予以回應,盼能闡明潘先生真意,勸當初書此字句之人能回心轉意也。
敝人於二零零七年一月九日於該書封面內頁發現字句,照片如下。
這些字句皆以鉛筆所寫,而深淺、筆跡不一,大約推斷共出於五人的筆下。由左至右、上至下為:
1. 這是一本「不知所謂」的書!
只以「踩」金庸為目標!
可以說:作者連內容也不理解,
所以不看也罷!
2. -_-“咁驚!?
咁我都係唔睇lu~
3. 贊同!
作者東拉西扯、胡亂拼湊,
以致經常離題!
4. 看過對東邪之評後,
確實為評而評,
甚是無聊!
5. 一句講□,「不知所謂」!
「不知所謂」是「不知你在說甚麼」的意思。本書雖說稱不上結構嚴謹,首尾呼應,倒也條理分明、內容充實。行文說不上流麗暢達,基本的句子通順,語意鮮明還是有的。又不是《九陰真經》中那堆梵文,而是常用的白話中文。若說「不知所謂」,真不知是誰不知所謂了。
作者本書別序中便開宗明義指出本書「以評人為主」。由此說作者「為評而評」,是「這話倒也有理」。不過為了此一望即知的事,不惜塗污書本,損毀公物,卻也「甚是無聊」。
作者以評人為本書的主要內容,因《射》以人物的形象最為突出。作者分析人物的性格,正是彰顯了金庸在刻劃人物上的深厚功力。正因金庸筆下的人物有優點亦有缺點,才是立體的,貼近現實的人性。至於提出金庸小說與史實有所差異,更絕對不是為了「踩」金庸,且看作者自己怎麼說:
金庸小說不依史實的情節俯拾皆是,根本就沒有甚麼好大驚小怪。「佟碩之」掛一漏萬,以為發現「宋代才女唱元曲」就可以打擊金庸,那就未免把天下事情看得太簡單了。(p.151)
實情是金庸的作品作為小說,其優點在於情節吸引,人物生動,符合史實與否根本不會影響小說的優劣。這點金庸在新修版的序有詳細說明。從上述引文可見,潘先生亦很清楚知道,批評金庸小說不合史實,不能達到「踩」金庸的目標。那,本書作者的目的究竟是甚麼呢?
本書後記中提到白先勇的文章被選入香港會考中文課程,而文中一個小錯誤卻從沒有被教育當局和課本編撰者指出說明。雖說該錯處在全文中只是大醇小疵,瑕不掩瑜,但恐每年十多萬研習該篇課文的學子或會有所誤會,那就影響深遠了。
若以白先勇喻金庸,作者寫作本書之目的顯然易見。作者寫評論,目的不在於金庸,而是各位讀者,尤其心智未成熟的小讀者。作者本人是喜愛金庸小說的,因此更不能接受有人指金庸的書會「教壞小孩」。讀小說應是啟發讀者思考書中反映的事物,而不是盲目信從小說中的一切。作者的目的在於指出:書中的人物有好的品格值得我們仿效,但是像東邪西毒般的人品便須引以為鑑;金庸在小說中挪用歷史事件,可增加閱讀的樂趣,小讀者卻不要將虛構的情節當作史實。金庸的小說反映人性,潘先生亦是評論當中反映的人性。可說潘先生借評論小說人物為手段,實際上評論的本質仍是人,接近現實生活中的人。既然如此,就不免要「東拉西扯」,列舉古今中外的例子引證書中人物的言行舉止,倒不是離題。
作者在後記亦提到「我崇拜金庸是事實,所謂崇拜,只是尊崇拜服,沒有甚麼大不了。『崇拜偶像』則是當代人對演員、歌手跡近瘋狂的的擁戴。說得俗一點,偶像放一個屁,他們也說是香的。若是有人批評他們偶像的演技、唱功,崇拜者就會群起捍衛他們的偶像。」正好引證今日之事。
昭明 發現書中字跡次日
敝人於二零零七年一月九日於該書封面內頁發現字句,照片如下。
這些字句皆以鉛筆所寫,而深淺、筆跡不一,大約推斷共出於五人的筆下。由左至右、上至下為:
1. 這是一本「不知所謂」的書!
只以「踩」金庸為目標!
可以說:作者連內容也不理解,
所以不看也罷!
2. -_-“咁驚!?
咁我都係唔睇lu~
3. 贊同!
作者東拉西扯、胡亂拼湊,
以致經常離題!
4. 看過對東邪之評後,
確實為評而評,
甚是無聊!
5. 一句講□,「不知所謂」!
「不知所謂」是「不知你在說甚麼」的意思。本書雖說稱不上結構嚴謹,首尾呼應,倒也條理分明、內容充實。行文說不上流麗暢達,基本的句子通順,語意鮮明還是有的。又不是《九陰真經》中那堆梵文,而是常用的白話中文。若說「不知所謂」,真不知是誰不知所謂了。
作者本書別序中便開宗明義指出本書「以評人為主」。由此說作者「為評而評」,是「這話倒也有理」。不過為了此一望即知的事,不惜塗污書本,損毀公物,卻也「甚是無聊」。
作者以評人為本書的主要內容,因《射》以人物的形象最為突出。作者分析人物的性格,正是彰顯了金庸在刻劃人物上的深厚功力。正因金庸筆下的人物有優點亦有缺點,才是立體的,貼近現實的人性。至於提出金庸小說與史實有所差異,更絕對不是為了「踩」金庸,且看作者自己怎麼說:
金庸小說不依史實的情節俯拾皆是,根本就沒有甚麼好大驚小怪。「佟碩之」掛一漏萬,以為發現「宋代才女唱元曲」就可以打擊金庸,那就未免把天下事情看得太簡單了。(p.151)
實情是金庸的作品作為小說,其優點在於情節吸引,人物生動,符合史實與否根本不會影響小說的優劣。這點金庸在新修版的序有詳細說明。從上述引文可見,潘先生亦很清楚知道,批評金庸小說不合史實,不能達到「踩」金庸的目標。那,本書作者的目的究竟是甚麼呢?
本書後記中提到白先勇的文章被選入香港會考中文課程,而文中一個小錯誤卻從沒有被教育當局和課本編撰者指出說明。雖說該錯處在全文中只是大醇小疵,瑕不掩瑜,但恐每年十多萬研習該篇課文的學子或會有所誤會,那就影響深遠了。
若以白先勇喻金庸,作者寫作本書之目的顯然易見。作者寫評論,目的不在於金庸,而是各位讀者,尤其心智未成熟的小讀者。作者本人是喜愛金庸小說的,因此更不能接受有人指金庸的書會「教壞小孩」。讀小說應是啟發讀者思考書中反映的事物,而不是盲目信從小說中的一切。作者的目的在於指出:書中的人物有好的品格值得我們仿效,但是像東邪西毒般的人品便須引以為鑑;金庸在小說中挪用歷史事件,可增加閱讀的樂趣,小讀者卻不要將虛構的情節當作史實。金庸的小說反映人性,潘先生亦是評論當中反映的人性。可說潘先生借評論小說人物為手段,實際上評論的本質仍是人,接近現實生活中的人。既然如此,就不免要「東拉西扯」,列舉古今中外的例子引證書中人物的言行舉止,倒不是離題。
作者在後記亦提到「我崇拜金庸是事實,所謂崇拜,只是尊崇拜服,沒有甚麼大不了。『崇拜偶像』則是當代人對演員、歌手跡近瘋狂的的擁戴。說得俗一點,偶像放一個屁,他們也說是香的。若是有人批評他們偶像的演技、唱功,崇拜者就會群起捍衛他們的偶像。」正好引證今日之事。
昭明 發現書中字跡次日
訂閱:
文章 (Atom)